第九章设立陪都
“陛下,臣以为此议不妥!”
郭炜闻言一惊,真没有想到,已经连着有好几个人发言主张迁都洛阳,而且自己分明没有表示反对🆬💭态度的情况下,挑头继续反对的居然会是王溥。郭炜转头看向王溥,倒是想要看一看对方都会说些什么。
王溥并没有被皇帝的注视吓着,依然是一板一眼平静地说着话:“陛下,洛阳虽然是故唐之东京,城池宫阙尚称完好,然则自唐末以来藩镇交兵,京邑凋敝,畿内民困,军食不充,🆕🏙且🂼🔇洛阳壁垒未设,百司不具,郊庙未修,府库不备,实在难以成为都城。陛下即欲迁都,起禁军、百官行四百里,固然只是不足一月之事,钱粮民夫耗费亦不甚巨,但是要想安居洛阳,修缮城池所需糜费恐至惊人之数。”
王溥这话说得郭炜只是🏊😛🂄一个劲地皱眉头,🖆却着实找不到什么话🖁🏮🝡来反驳。
晚唐以来别说是洛阳了,就连都城长安都被洗成了白⚴🕩地,虽然洛阳幸免于城池残破,但是民户流散却是不可避免的。大周前面的四个小王朝就只有后唐定都于洛阳,而且多半是因为李存勖想要那个继承大唐正统的帽子,却不是因为洛阳比起汴梁更🄫繁华富庶。
现在要着手迁都洛🍲阳,宫室固然都有,却也不免要翻修一下;城池虽然完好,周边山川形势利于守备,但是城防壁垒却是也要重新整固;国家礼仪必备的♒郊庙以及府库和各个官衙也都要好生择地修建;还得要在府库中积攒起一定的粮食来。这些花费确实挺大的,比前面卢多逊等人说的皇帝亲征十多天的花费大得多。
不过这些花费早就在郭炜的计划之中了,他想要迁都的时候,可不光是想着洛阳,更没有指望新都什么都不修就可以等着他搬过去。在他的计划当中,只要是迁都🖐,不管迁到哪里,这些花费都是必要的,但是当王溥如此郑而重之地搬出这个理由来反对迁都的时候,郭炜才感觉到自己的计划并不能说得那么理直气壮。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薛居正紧接着也来凑热闹:“陛下,臣闻📲🞵治国之道,在德不在险,京师之地是山河四塞的形胜还是🚋👱四战之地,恐非关键。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若是移居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好吧,只是因为汴水在郑州和宋州决口,所以就以躲避可能的水患为理由主张迁都,这个借口的说服力确实🏮🝜不太够。毕竟这些朝臣没有郭炜那样的后眼,看不到黄河将来会在汴口附近决口折向南流,从而紧贴着汴梁流过,今后随时可以给汴梁带来🄫灭顶之灾,更何况自从采用新法河堤对付黄河之后,就连郭炜都不敢说这条河还会像历史中一样改道了。
至于水患之外的理由,卢多逊等人说的汴梁乃四战之地,必须用大量戍卒来保证京师安全,从😋⛚🚼而加重汴水漕运的负担,如果迁都合理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这条理由倒是有些说服力。不过听王溥和薛居正的意思,他们压根就没有把这事当成问题,只是在嫌迁都兴师动众的麻烦。
在德不在险……这话说出来可当真是轻😘飘飘的,而且因为原话🖁🏮🝡是兵法大家吴起☗说的,这话还确实不太好反驳。
他们也不想一想吴起说这句话的时候都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是不是因为在求职阶段需要打击雇佣方的自信从而抬高自身身价啊?是不是为了说服魏王变法而预先做铺垫啊?这些具体情况他们全都不管,只是📇😬🄠完全断章取义地直接把这👑句话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到处照搬。
纯粹是书生之见!🍲当然,这事还不好说,做官几十年的书生真的会这么教条主义?记得在曾经的历史上,用这句话打消了赵匡胤迁都意图的是赵二,而赵二说出这句话来,后世的许多人都认为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绝对不是因为赵二读死书🚁🐚了,而是因为赵二不愿意自己在开封府尹的位置上十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
那么现在薛居正说出这句话来会是什么原因?书生论兵只知道依据书本上的只言片语?相关群体🌼在汴梁待得时间⚚👼长了,根本就不愿意动换,所以借着这句话为自己的因循找一个道德制高点?还是和开封府有关?
郭炜的脑袋里一时间各种念头都在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