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
萧徵没有回答刘知古的问话,脸上有了一丝苦笑,其中更是夹杂着深深的后悔,自己原本是左相刘桀的人,但随着刘桀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弱,左相一党众多官员凝聚力🀼🂈🌲破碎,面临瓦解之际,自己也是与许多人一样,寻求出路,这个时候,杨炳林找到了自己,积极拉拢,更是许以诸多好处,自己在犹豫中,最终动摇了,倒向了右相一党。23⛘.更新最快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萧徵与秦安明的争宠与争权,萧徵跟随赵智的时间要比秦安明早的多,赵智早年最信任的文官有三人,萧徵、刘知古以及已经致仕了的原礼部尚书洪质,这么多年过来,洪质年老致仕,退出了官场,刘知古也是越来越低调,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与赵智慢慢变得疏远起来🛜🝌,三个最受赵智信任的人,只剩下萧徵一人,这种局面,萧徵无疑是极为高兴🄼🂷📝见到的,不过五六年的时间,萧徵便是从一名正五品的小官走到了从二品兵部右侍郎的高位,仕途的顺畅让萧徵有些飘飘然起来,他的目光盯上了政事堂,为了相位,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得罪了许多人,其中就包括洪质与刘知古这两位曾经关系最为紧密的政治盟友,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赵智对萧徵的宠信开始有所降低,随着秦安明的出现,两人的关系慢慢疏远,萧徵本人的仕途也是就此止步不前,在兵部右侍郎的位子上,一做就是整整九年,没有任何调动与变化。
洪质的致仕退休,加剧了朝堂中的权利内斗🙺,刘桀与杨道嗣两党之间的斗争越发激烈,隐隐有了不可控制的趋势,随后,借着江南之战大获全胜之机,赵智三次提名秦安名接替洪质之职,却是连续被大臣劝阻否决,赵智当时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但他却不得不隐忍下来,最后让秦安名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阁政事堂,依旧被大臣们以与祖制不符继续劝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早在赵智继位之前的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被废除,武宗时期,短暂恢复过一段时间,但很快便是被🞛🔹再次除名,大臣们以这个借口上书劝谏,阻拦秦安名为相,赵智最开始是有些被动的,最后还是刘☺桀出了个主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行是不是?那好,我改个名字,同六部尚书平章事,共参国政。
萧徵的参知政事,比秦安明要早一些,但他的这个职位,纯粹就是一个虚职,而且还是刘桀帮他求情求来的,为此,他丢了颇有实权的兵部右侍郎,头🎫衔是上了一个台阶,却丢了实惠,随后,秦安明借着江南之战的功劳,以参知政事、同六部尚书平章事之职,入阁为相,没过多久,便是做上了礼部右侍郎,要权利有权利,要地位有地位,而自己呢?什么都是没有得到,至此,萧徵心中开始有了怨恨,这也是为什么,跟随赵智这么多年,始终忠心耿耿的他,在杨炳林拉拢了几次之🐟🁊后,便是彻底的倒向了右相一党。
看着陷入沉思之中的萧徵,刘🖀🏟🛓知古没有打断他,而是跟黄一样,默默的喝起酒来。
杨御看了萧徵一眼,也是沉默下来,默默喝着酒,他的情况没有那么复杂,杨御虽然也性杨,但跟杨氏一族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也是出身官宦士族,但其家族并不显赫,许多族中兄弟只是在地方上当着中下层官员罢了,不过其曾祖那一辈,倒是还不错,出了一个大官,以战功累官至参知政事、兵部右侍郎,险些入阁为相。
杨御能力很强,三十多岁便是做到了刺史一职,但是始终在地方上转任各州刺史,久久进不了中央,一直到承平元年,因为抵御白巾军有功,🀶🁕🅧又是投靠了刘桀,这才让刘桀为其在赵智面前美言了一番,得以升任礼部左侍郎。
最近几年,左右两党🚆👋的争斗,左相一方已经完全落到了下风,刘桀从漠蒙回来后,赵智闭口不言其任何功劳,这种表现,加速了左相一党众多官员的出走,杨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脱离出去,被杨炳林拉入了右相一党。
黄被抓,以及后续开始有官员被☌♦牵连🍋🆣👜进去,杨御便是隐隐中感觉到了不妙,♀因为他从秦安明的身上,看出了一些苗头。
洪质一直是刘桀的坚定政治盟友,他致仕之后,秦安明进入政事堂,补足了相国之缺,所有人都认为,他既然是赵智的心腹,就一定会倒向刘桀一党,但事情往往出人预料,秦安明进入政事堂为相之后,确实与刘桀走的很近🎸🕹,但在许多朝政🍲国事的决断上,秦安明竟是没有出言附和刘桀,而是保持沉默,少有表决与意见,或许其他人觉得秦安明刚进政事堂,年纪与资历都是最差的一个,为人低调一些也是正常,但杨御却是体会出了其中的一些不同深意。
杨御现在非常后悔,他后悔的不是脱离左相一党,而是后悔自己既然已经脱♀离了政治纷争,为何还要投靠杨炳林,自投罗网般的一头扎进这场风暴之中。
杨御看向刘知🖡🔌古,说道:🜨“刘大人,皇上准备让谁代替刘桀?”
随着刘桀闭门不出,不问政事,王仁锆与右相一党走的越来越近,明显是有了改换门庭的意思,以及秦安明的若即若离,现如今的左相一党,已经是虚有其名,这样的局面,赵智却是不闻不问,其意图恐怕有些人已经猜测出来,那就是让新兴的政治势力,取代刘桀与其刘氏一族,形成新的左相一党,与🜟杨氏一族再次🕎达成均衡,继续对抗下去。
萧徵♱此时也是从🙧沉思中醒来,目光💏🐻🅁看向了刘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