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为什么李荩忱那么看重舆论之战,因为舆论之战抢夺的不仅仅是南北人才,还有民间汹涌的民意,人心向背,很有可能导致一场大战的胜负。
“北地百姓,皆我族类,”李荩忱的声音低沉几分,“朕年幼之时同是北地流民,艰难求生之余,未尝不曾幻想有日能有温饱,未尝不曾幻想王师北定中原、还天下一份太平。今日朕位在九五,志怀天下,自当救万民于水火,予万民以和平,若是百姓能够沿途响应王师,王师自然也会护他们周,若是百姓愚昧不知,恐怕难免会有伤亡。所以劝导北地百姓、引领人心之事,切莫松懈!”
“臣等遵旨!”杨素等人不敢怠慢。
李荩忱这段话,等于明确地表示,这一次大汉出兵,是打着王师的旗号,以仁义为本,尽可能的自然也要减少杀戮,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说得好听,实际上却也是兵法上很难做到的。
汉军北上,必然要经历恶战,可是如何才能快速的赚取北方人心,甚至在大战开始之前就先把舆论和人心都掌握在手中,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即使是杨素,此时也不由得皱了皱眉。
“启禀陛下,臣以为大军先行,当以南方之货跟随于后,战事起后,战火劫掠之地必然缺少粮食以及日常吃穿用度,若是朝廷能够及时补足,自然能够收拢民心,同时能够降低柴米油盐之价,让百姓知晓王师之仁义,不外乎此。”商部尚书唐正良站出来说道,打破了朝堂上的安静。
众臣同时瞥过来。
这话说的确实有道理。
什么大义名分,对百姓自然是没有啥用的,真正能够收拢民心的,还是这些柴米油盐的东西,不能活下去,大义有什么用?
不过大家也不得不吐槽一句,虽然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是现在直接这么说出来,的确是让人觉得有些俗啊。
可是作为商部尚书的唐正良,满身铜臭味大家早就已经习惯了。
“此言不假。”李荩忱沉声说道。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能够让王师的士气大振,反过来,王师箪食壶浆以安慰百姓,自然也能够让百姓振作,并且对大汉充满好感。
只要有好感又能吃得饱肚子,那么大汉之后的政策推行就会顺理成章了,这些人自然而然也就会变成大汉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