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唐秋离回到仰光之后,直接到了师部,副师长唐秋生,将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简单的汇报了一下,马来半岛的基本局面,没有多大的变动,只不过,日军毫无征兆的从原来对峙的地区,后撤了二十公里,说到这个情况的时候,唐秋生眼里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但唐秋离心里明白,暗笑伊藤,到是个知趣而聪明的家伙,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表明一种态度,也可以看做是变相的示好,主动回撤,脱离与**师部队的接触,即可以示弱,以免激怒唐秋离,又可以避免很多摩擦。
唐秋离对伊藤的心理,判断的非常准确,坐困新加坡的伊藤,明白自己眼下的处境,种种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看以看做是一次忍辱负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触怒唐秋离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支那魔鬼,但是,那些满脑狂热的下级军官和底层的士兵,未必会体谅总司令官阁下的良苦用心。
伊藤太了解自己手下那些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德行了,属于典型的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忘了疼那伙的,退到新加坡后十几天的时间,战线稳定,又吃了几顿饱饭,前一段狼狈不堪的日,就抛到脑后去了,整天的嚷嚷着,要进行反攻,击退**师部队,重振大日本帝**人的雄风。
基层部队这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情况,反映到伊藤那里,把他吓得出了一身白毛汗,自家事、自家知,马来半岛表面脆弱的平静,随时都可以打破,这一切都取决于唐秋离的心情如何,这个时候,如何一点儿触怒唐秋离的行为,都会给退缩在新加坡的派遣军部队。招来灭顶之灾。
伊藤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十分不妙和被动,他屡次给大本营去电报,要求只有一个。派遣军余部,尽快撤回本土,那个想呆在这个随时都可能丧命,近百万**师部队虎视眈眈,前面是大海、背后是刀枪、屁大的地方,谁他妈就是个疯。
伊藤有些破罐破摔的心理,反正已经违抗军令。两次擅自后撤,等待自己的,恐怕是最严厉的处罚,坐牢掉脑袋都是平常事儿,既然知道了结果,伊藤反而无所畏惧,趁着自己还没有被剥夺军权,失去人身自由的时候。保留一些派遣军的血脉,是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
至于固守新加坡,不放弃帝国在东南亚的桥头堡和港口城市。伊藤连想都没有想,唐秋离的近百万部队,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淹死自己手下的十几万士兵,再看看新加坡的地形条件,无险可守,没有战略回旋的空间,既然选择了弃守仰光,伊藤也没打算在新加坡为大日本帝国玉碎。
伊藤不知道的是,为了他这个两次违抗大本营命令。擅自放弃重要目标的派遣军总司令官,本土的决策层,已经吵翻了天,接连开了几次御前会议,也没有得出个结果,几个政治派系。观点相左,各不相让,都有自己的道理,让裕仁天皇也大伤脑筋。
最难决断的,是伊藤有功还是有过的问题,海军方面,喊打喊杀,杀了伊藤,以正帝**队的军纪,陆军方面,一系认为,伊藤虽然有过,违抗大本营命令,可他罪不至死,毕竟将十几万帝国士兵,带出绝境,为帝国保存了军力,都是老油条,不可能看不出,死守仰光,就是个全军覆没的结局。
所以,这一系主张,将伊藤撤职,但不查办,转为预备役,也就是冷藏起来,永不重用的意思,力挺伊藤的派系不干,他们的理由是,伊藤就算没有功劳,但也绝没有过错,历数与支那魔鬼唐秋离对阵的帝国名将,那个不是折戟沉沙,把部队折腾光了为止。
远的不说,就是原帝国支那南方派遣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最后的结果如何,还不是全军覆没,自己落个自杀身亡的下场,伊藤大将做的够用可以的了,两次使帝国东南亚派遣军免于全军覆没的局面,在支那魔鬼唐秋离的重兵攻击之下,还能保留十几万的兵力,据守新加坡,何过之有?
裕仁天皇的脑袋,被大臣和将领们,吵得生疼,几个派系乌眼鸡似的吵个不休,又让他心情十分的不爽,左右为难,按照伊藤的所作所为,杀头的罪过都够了,可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伊藤的两次违抗军令,并没有使东南亚派遣军输得精光,手里还有十几万士兵,还占据新加坡。
能在支那魔鬼唐秋离近百万大军的攻击之下,从一座孤城半身而退,伊藤的才干相当可以,他也不容易,这样的将军,如果严厉处罚,势必会形成一种恶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每战必拼尽全部兵力,长此以往,帝国并不丰厚的人力资源,就会经受不起这样的长期消耗。
这也是裕仁最担心的一点,何况,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帝国的对手和敌人,并不只有唐秋离一个,美国人也是其中之一,裕仁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已经有了主意,就目前的态势而言,帝国现阶段不宜与那个支那魔鬼为敌,最好寻求一种暂时的互不侵犯的稳妥办法。
就在这一刻,东南亚一带的美国人,已经纳入裕仁天皇的视线,不过,还需要看一看盟友德国人的步,如果在欧洲战场,德国人能牵制住美国人的大部分精力,裕仁就会毫不犹疑的动手,如果说,唐秋离是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美国人就是一掐就碎的软柿,没有放在裕仁天皇的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