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一小片竹林砍了,靠下方的地势挖成塘。”
“那边建几间竹屋。”
“江边这块地夯实,我要造水硾来捣竹。”
“那里挖沤池……”
大明村的管理人员还没过来,朱国祥暂时亲自指挥施工。
成熟的竹纸制造技术,有几十个流程、几百道工序。
而朱国祥手上有两套竹纸技术,一来自福建官员提供的北宋末年造纸法,二来自儿子所默写的《天工开物》造纸法。
前者极不成熟,后者只有大概。
两相比较可知,北宋竹纸用生料所制,手法极为粗糙,且无法天然漂白。而明代则用熟料纸浆,顺便天然漂白,增加了纤维韧性,提高了竹纸质量,且让竹纸变得更美观。
但即便是明代的成熟技术,因产地不同,细节也不同。根据不同的造纸工艺,以及不同的竹子用料,造出的竹纸可分为五大类:连史纸、贡川纸、毛边纸、扣纸、表芯纸。
而《天工开物》只有大致流程,并没有谈及过多细节,需要朱国祥自行摸索。
朱国祥的优势在于,他可以通过文字描述,揣摩每道流程的作用。比如添加石灰水、草木灰,是利用其怎样的化学特性。古人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不断的观察摸索总结。
还没开始正式造纸,朱国祥就已经有了改进方法。
比如《天工开物》说,制作熟料纸浆之前,需要浸泡竹子100多天来杀青。朱国祥觉得不用等那么久,垫一层石灰,再垒一层竹,反复垒叠再灌水入内,就可以用石灰快速杀青。(这种方法直至清朝方得采用。)
如果使用快速杀青法,浸泡池就得好生建造,要方便随时灌水和排水,而且污水排放量将大大增加。
若是制造高档竹纸,朱国祥还想出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