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铭看完张家的求亲书,坐在办公桌前认真思考,这种联姻对自己有什么的利弊影响。
似乎没有什么害处,但好处也不怎多。
主要是因为张家在江西且目前并无身居要职之人。
倒是双方结亲之后,朱铭一旦起兵,会把张家坑得欲仙欲死。
朱铭原本打算,寻个西军将门世家联姻,比如种家、折家之类的。但渐渐发现不具备可操作性,文臣和武将联姻在宋初还算正常,在北宋中期就渐渐变少了,一来文官看不起武将,二来文武结亲似乎有所忌讳。
真要结亲,起兵之后再结也不迟,到那时估计就变成了纳妾。
朱铭甚至用拼音写信,详细讨论造反时间,基本确定三个时间点:
第一,在方腊起义之后,趁着官兵前往两浙,自己在汉中进行响应。
第二,在童贯伐辽之后,西军精锐损失惨重,正是造反的好时机。
第三,靖康之变以后。
朱国祥的回信是,响应方腊起义太过冒险,至少也得等到童贯伐辽。
朱铭基本同意老爸的观点,但觉得策应方腊也能成功。
方腊起义军的主力,一年时间便遭覆灭,纯粹是撞到了枪口上。当时官军已经聚集于京畿,各种后勤工作也办得妥帖,童贯是要带着军队伐辽的,获知方腊起义只能跑去镇压。
兵甲齐备、后勤充足的全国精锐,连聚兵的时间都省了,直接拉去打方腊。怎么可能撑得住?
说实话,如果方腊没有造反,童贯伐辽也不会打得那么难看。至少不缺粮草和军械啊,士气肯定要高得多。
等童贯镇压完方腊,不论胜负如何,大宋都财政崩溃了,因为东南地区已千疮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