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的村庄稍显破败,跟下白村一个鬼样子,远远不如日子更好过的上白村。
特别是那些新增人口,来得早的还能分到旧房(死去山贼的屋子)。来得晚的只能自己建,还要分出劳力去干活挣工钱,搭建出的茅草屋看起来很糟糕。
“这里穷得很。”严大婆嘀咕道。
她倒不是嫌弃,纯粹有感而发,害怕对孙儿的成长不利。
朱铭笑着说:“今年穷,明年富。只需一年时间,就能追平上白村。大筒车一旦建好,再把水渠挖通,全村一半的水田都能灌溉。半山腰还在挖堰塘,今年挖一口,明年挖两口,争取三年解决山地的灌溉。”
听到这里,严大婆也笑起来:“大郎心气儿高,是做大事的,上白村好些年没挖灌渠了,还是俺刚嫁过来时挖了一回。”
行船靠岸,距离筒车工地不远。
朱国祥正在那边跟木匠商量着什么,说了一阵才过来,然后一起搬运红薯上山。
回到寨子里,朱院长递来一摞纸。
朱铭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大明村三年发展规划(草拟)。
规划书写得很详细,甚至具体到每一个工程,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时间,大致数据全给弄得明明白白。
“可以啊,朱院长。”朱铭自己是不懂规划的,或者说他的性格比较随意,一直没有做这种东西的习惯。
朱国祥说:“之前我没做详细规划,是对古代生产力认识不足。比如挖堰塘,弄台挖掘机几天就搞定,却不清楚全靠人力该多久。具体施工之后,才发现自己过于乐观,实际工期比预想中更长。积累了经验,才敢做这份规划。”
朱铭坐下来仔细翻看,居然还有明年春天的炒茶项目。
春天有几个采茶期,在朱国祥的设想当中,明年还是以蒸制茶叶为主。在蒸茶的同时,用一些二等茶进行炒茶实验,调集四五个人专门做这事。
还有明年的玉米红薯,该在哪些土地推种,同样写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