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编辑,终于见到您了!”沈隆笑着伸出右手,沈隆对杨潇非常尊敬,《科幻世界》在她的带领下从低谷走向繁荣,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科幻文学杂志。
1984年,在稿源和财源枯竭的最困难时刻,杨潇就任《科学文艺》主编;当时,她完全可以选择有权有钱的单位“高就”,可是她却选择了默默的奉献——坚守中国科幻惟一的阵地。
在国家完全“断奶”,上级主管部门不给刊物一分钱的情况下,她团结大家共同编辑了幼儿科普书《晚安故事365》、《中学物理图册》等十余种畅销书,靠发行图书的赢利来补贴刊物的巨额亏损,同时“养活”了编辑自己。
在运输紧张的时刻,她脱下高跟鞋蹬上三轮车;在电梯停开的时候,她带领几个编辑硬是靠肩扛手抱将上万册图书运上十楼办公室;在寒风呼啸的日子,她和编辑骑着自行车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去组稿和征订刊物。
她认真阅读和处理稿件,非常重视培养新作者,长期坚持亲自批阅读者来信,倾听读者呼声,经过她和编辑们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刊物稳住了阵脚。
八十年代末,她单枪匹马,拖着装满期刊及中国出版的科幻书籍的沉重书箱,去意大利出席sf年会;她代表中国力挫竞争对手波兰,取得1991年sf年会的举办权。
1990年,当sf许多成员国抵制在中国召开1991年sf年会时,她不顾晕车之苦,乘火车从北京经过八天八夜的漫长旅途到达荷兰;许多科幻作家都大吃一惊,深为她的勇气与毅力折服。
经她和同事们的努力,sf成员国再次以压倒多数通过在成都举办sf年会;她担任年会筹委会秘书长,以出色的组织才能和辛勤的工作,使成都年会成为“sf成立以来,最隆重、最成功的年会”。
夸张点的说,如果没有杨潇的坚持,可能大刘、韩松等人就不会坚持进行科幻小说写作,中国也就失去了《三体》、《流浪地球》等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也不会有《流浪地球》四十多亿的票房,中国科幻电影大片时代的开启恐怕会来得更晚。
对这样的人,沈隆又怎么会不尊敬呢;杨潇对沈隆的郑重颇感意外,毕竟她现在还只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编辑而已,沈隆却是已然成名的作家。
“孙老师,实在是不好意思,按道理说该我先去见您来着,现在还害得您来接我。”杨潇赶紧伸手和沈隆握了握。
“走吧,我先送你去会场,等签完到咱们再好好聊。”沈隆这次来接她可不仅仅是为了见一面,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和杨潇商量呢。
杨潇这次是来京城开会,沈隆得到消息后就约她在京城见面,送到会议地点签完到,沈隆带着她来到自己的四合院。
“您这地方真清净啊,的确适合进行创作。”杨潇看着周围的环境说道,寒暄片刻,她开始安慰鼓励沈隆,“孙老师,虽然您那篇《狩猎愉快》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我同样也收到了许多读者和科幻作家的来信,他们都对您表示了支持。”
沈隆摆摆手,“这些都是小事儿,有时候这种争议反倒会促进科幻文学的发展。”沈隆可是老江湖了,他才不怕这些争论呢,而且他也参与到了争论之中,引经据典将反对派驳斥地无话可说,想和高官高官玩理论、玩笔杆子,他们还差了点。
“这次请您过来是想商量另外一件事儿。”沈隆说出了正题,“去年,茅盾先生在去世前捐出了自己的稿费,成立茅盾文学奖,这对传统文学是非常大的促进;现如今科幻文学的影响力虽然没办法同传统相比,但是我觉得,如果能有一个专门针对科幻文学的奖项,同样能够促进科幻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