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朗则布烧死背叛他的王公贵族们之后,立即率领他的大军向东进发,目标是后续的大明藩军部队。可以说这也是在现实情况下,奥朗则布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寻常的军队在被截断补给线之后,维持不了太久的时间,就要宣告完蛋了,他们后撤也后撤不了多远的距离,而且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向敌人挑战,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举动,失败的可能非常大。
然而明军被中断补给后,好像一点事儿都没有,士兵们仍旧按照最高标准的伙食在吃饭,他们的弹药和油料也相对充足,白明修率领第12集团军主力立马向后撤退,数日之内就已经抵近了奥朗则布所部,这让莫卧儿皇帝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所以他不得不一改普通古代作战抄掉后路就稳如泰山的做法,而是选择主动出击,先灭掉相对薄弱的大明孟加拉藩军的后续部队,然后再拖上几天,在白明修率领的12集团军主力陷入困境之时,再对其进行决战。
这绝对算不上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也是现在奥朗则布不多的办法之一了。
白明修也意识到了奥朗则布想要干什么,所以一方面他在加速12集团军行军的速度,尤其是集中了集团军的高机动性装甲力量先行,力图早日抵达战场,实现最佳的突破冲击;另一方面白明修则要求藩军后续部队执行大集结命令,一方面以空间换时间,避免旅级这样小战术编制的部队与奥朗则布所部直接遭遇,而以尽可能大的兵力来面对奥朗则布。
不仅在印度,明军在各种计算和推演着战场形势的更替,在大明本土京师的兵部参谋总部中,明军的一众将官们也在做着相同的事情,甚至还半带吐槽地评价一下皇帝陛下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的手腕。
“陛下还是比较谨慎了一些,后路藩军部队是大约11个旅六万左右的兵力,照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不能跟奥朗则布的十六万莫卧儿军队一决高下。只要妥善部署,积极调动敌军大队,来回穿插分割,奥朗则布的大军一定灰飞烟灭。”年轻气盛的参谋孟青甫很大胆地发言道。
明军现在兵部充满了一股少壮派的力量,这些三十多岁的军人基本上是生在甲申之变之后,经历过战乱和亡国的时期,又在少年时经历过光复战争,最后接受大明新的教育成长起来的。这群军人比较年轻,而且心气非常高,他们也有着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训练,很多人都认为他们其实比老一代光复战争时期的大明军官们更加出色。
而也是这批少壮派军官力量,在渴望着战争和在战场上表现自己。
年纪四十来岁的高宁不算做这些少壮派,而算作是光复一代,他参加过光复战争,在光复战争中属于比较年轻的一批军官,属于在光复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那个时期二三十岁的年轻军官和士兵们,经历二十年时间的历练,现在已经是军中最核心骨干的力量了。
也许是因为光复一代是带着光复战争的巨大功勋走过来的,所以他们并没有如少壮派一样渴求战争和胜利,很多时候他们都算是军中相对保守的势力,但也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大明的军界。
高宁则道:“并不是陛下谨慎,而是陛下本来就是这样的指挥风格,善战者无赫赫战功,陛下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战场从来不冒过高的风险,但真正打起来,陛下带兵之风相当剽悍,有万夫莫当之勇。以最高效率、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这是陛下的作风,也深深地融入到了我大明军队的风格之中。”
高宁说的话其实是很中肯的,但是年轻的孟青甫却有一些不以为然的样子,他只是觉得高宁这话很狗腿,皇帝不在这里也拍皇帝的马屁,非常不好看。少壮派的军官们是非常骄傲的,他们也受到了大明新派思想的影响,他们崇敬着大明光复皇帝,认可他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华夏帝王,但同样将他的位置更多放在了大明第一国民的位置上,而不是事事以他为先。
而高宁这人本身还是李来亨的养子,算是军二代,就让一些靠着自己打拼上来的少壮派军官看不上眼。
有人问苏叔桓道:“苏帅,您认为陛下此招如何呢?”
苏叔桓道:“甚好,若是我指挥,多半也是要做差不多的事情的。六万藩军相较莫卧儿军队的优势没有那么大,赢可以赢,但是一场惨胜,于我大明无益。陛下通过几手调动,能够集结超过十万藩军,引逗莫卧儿军队继续向东,其实就是将地利进一步向我大明引导。待第12集团军抵达,两方就是一对铁钳,可以将奥朗则布一举夹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