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庚心知姜夔站在词曲正统的角度,一时只怕难以接受打破传统的宋词唱法,既然抱了这么个态度,不想见文元,那也可以理解。但面对宗室子弟,这个姜夔难道连宗室的面子都不卖吗!传说姜夔与杨万里、范成大和辛弃疾都相交甚厚,还欣然接受他们的馈赠。此君竟然拒绝宗室子弟的邀请,到底是不屑与纨绔子弟为伍,还是此君捍卫传统宋词唱法的态度十分坚决,倒是不得而知。
赵抦今日本是特地来听姜夔与吴怜儿联袂演出的,来金翠楼当然只能是微服而行,不能声张。但赵抦这一年来也是心中烦恼,这些年来,时有祖父有意传位给自己的传闻,自己是觉得应该是出自祖父的真心,但是此议实在是阻力重重,竟然一时间看不到希望,赵抦便不免有些自暴自弃起来。
话说宋孝宗赵眘有三个儿子,老大赵愭,老二赵恺,老三赵惇,都是原配郭皇后所生。赵眘即位以后,本着立储立长的原则,于乾道元年(1165年),立老大赵愭为太子,但赵愭命薄,居然在两年后死于一次医疗事故。按说老大早夭之后,理应立老二赵恺为太子,但是赵眘觉得老三赵惇比起敦厚老实的赵恺更适合于即位当皇帝,拿赵眘的话来说,赵惇“英武类己”,意思就是说赵惇像自己,很有成为英明神武皇帝的潜质。所以赵愭在乾道三年(1167年)死后,东宫一直虚位,赵眘费尽心思,总算如愿让自己看好的赵惇在乾道七年(1171年)当上了太子。
淳熙七年(1180年),赵恺死在明州任上,这次倒不是医疗事故,而是拿赵眘的话来说,属于“福气稍薄”,生来就没有做太子当皇帝的命,赵眘由此庆幸当初自己选择赵惇做太子可谓有先见之明,英明之至。
事情至此本已尘埃落定,但偏偏十一岁的赵抦从明州回到临安后,赵眘越看越爱,觉得赵抦聪慧,更像自己当年幼时。而赵惇年纪越大,反而越来越显得平庸。两相比较,赵眘又后悔了,回过头来又想废掉赵惇,转而将皇位传给赵抦。但此时赵惇的太子地位已固,赵眘再想易储,各方阻力实在太大,试了几次之后,赵眘也只好作罢。
但赵眘又有了新的想法,他的如意算盘是,赵惇当了皇帝之后,不立赵惇之子赵扩为太子,而是立赵抦为太子,如此一来,最后皇位还是一样能传到赵抦手上。
赵抦本来是指望祖父直接将皇位传给自己,因为按道理这个皇位本就应该是自己的,伯父赵愭去世之后,在父辈剩下的两兄弟中父亲居长,理当父亲做太子,父亲再去世,便理当是自己做太子。人家金世宗就是这么干的,儿子完颜允恭去世,便立完颜允恭的儿子完颜璟为太子,金世宗最终直接将皇位传给了孙子完颜璟。
赵惇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想法,赵惇以为,这个太子之位无论如何也应该是他的。老大赵愭去世,按理老二赵恺当太子,这个没有错。但老二赵恺一死,便理所当然轮到自己当太子。因此这个太子之位只不过是早一点晚一点,最终总是要落在自己头上。
叔侄二人想问题完全不同,这也是毫无办法的事。在赵抦眼里,叔父赵惇是抢了自己的太子之位,而一旦赵惇当了皇帝,绝无可能让自己做太子,而必然是立其子赵扩为太子。
赵抦虽然还抱有异日登基的一线希望,但心中明白,只要是赵惇当了皇帝,必定还会如太宗接位太祖故事一般,再也不会主动将皇位传与兄长的儿孙。自己的将来,恐怕最多也就是封一个王了事。
本来高宗去世,应该说少了一大易储的阻力,但赵眘依然无法易储,这只能说易储阻力依然很大,或者说赵眘没有破釜沉舟易储的决心。一晃眼,曾祖宋高宗去世已经是一年多时间,太子还是赵惇,赵抦明白,自己这个皇祖父绝少会用激烈的手段,在易储上也同样是如此,易储之事恐怕只会从此束之高阁,赵抦也就不再对太子之位再有幻想。
因而赵抦心灰意懒之际,便有些放纵自己,虽然还没有到耽于声色的地步,但寄情诗词音乐,渐渐有沉迷此中的趋势。所以今日姜夔演奏,赵抦特意乔装改扮前来听曲,正是情理之中。
以上扯得远了,还是书归正传。
文元听说姜夔拒绝眼前这位宗室之约,加上方才被姜夔呵斥,更对姜夔升起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拜之情,因而惶恐道:
“今日在下唐突,搅了姜先生的兴致。不过姜先生所言,对在下有如醍醐灌顶,在下受益良多。”
赵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