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归质疑,可是火烧眉毛,朝廷实在拿不出更可行的法子于是乎,朝廷终于发债了。
发债是户部负责的,具体发多少债,这倒是很符合大明朝廷的风格,有多少发多少,不设上限。
这和他们印银票的思路如出一辙,一万两银子也该往一张小纸片上去印,结果导致纸钞泛滥,以至于到了现在,人家根本就拒收银票。
结果谁晓得,户部放出去的债竟是火了,一下子,竟是引来了抢购,几天的功夫,就兜售掉了六百多万纹银的债券。
其实京师里头,有的是大富,比如崇祯年间的时候,一年的岁入只有那么丁点,可是后来李自成进京,抄了大臣们的家,足足搜出纹银七千万,而国库和内库搜出的银钱几乎不足挂齿。
可见大明藏富于官‘民,,畸形到了什么地步。
六百多万两纹银一到手,朝廷的底气顿时足了,便是内阁那边也是心花怒放,六百万两纹银啊,这笔银子居然如此轻易就到手了,现在想想,从前为了几十万两银子的开支吵得不可开交,还真有些搞笑。
现在的问题就在,这些银子怎么用,甚至还有人提出,应当继续放债,不但要在京师放,还要在天下各省去放。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放债固然是能得来真金白银,可是以后还账怎么办?现在手里的六百万纹银,每年付的利息就需三十万两,三年下来,足足百万,到时候还要奉还本金,朝廷这么点岁入,足够折腾吗?
可是对有些人来说,大不了到时候再借就是,所谓卯吃寅粮·三年之后,放更多的债券出去,再还清三年前的债,手里或许还有剩余。
于是有人目光短浅·有人考虑长远,又是吵作一团。
其实说那些大肆借债的大臣目光短浅,却是冤枉了他们,他们早就想好了,他们是谁,他们是朝廷啊,朝廷借了你的银子·你敢催帐?再者,你的这些债券,到时候真要还·大不了朝廷印几张百万两的银票出来还你,你不要?不要就办了你。
这种思想的人大有人在,对他们看来,信用这东西是不用讲的,现在国库缺钱,自然能捞一笔是一笔。
只不过,梁藤拿出了债券的账簿出来,所有人哑火了。
许多人瞪大眼睛,不可思议·甚至有人傻了眼。
福王、璐王、荆王、淮王、襄王,单单是宗室亲王,就足足有二十九个·再有各种宗室旁支,竟是达到了百人之多,这些人多则数万·少则数千,竟是人人都有份。